10位舞者全身涂白、身穿睡衣这部舞蹈为何可以40多年长演NG28南宫不衰?
南宫NG28刚刚过去的周末,法国传奇编舞家玛姬・玛汉(Maguy Marin)的代表作品《也许贝克特》(May B)即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上演。
这部创作于1981年的舞蹈剧场作品,以别具一格的肢体语言与触动人心的情感表达重构了贝克特的荒诞主义,以充满戏剧张力的演绎,打破传统的美学观念,诉说人世间生命的喜乐与沧桑。历经 40 余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被看作是舞蹈史中的教科书级作品。
在西方现代舞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德国有皮娜·鲍什,法国有玛姬·玛汉,二人均为欧洲“舞蹈剧场”的先驱。作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舞蹈家之一,玛姬‧玛汉在创作中经常融合舞蹈、剧场、音乐、摄影、装置艺术及雕塑等艺术元素,开创了舞蹈的全新可能性与丰富变化性,被誉为欧洲最具颠覆性的编舞家之一NG28南宫。
因为她在舞蹈方面的卓越贡献,曾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国家舞蹈奖」、「法国国家文艺骑士勋章」,1992年更被提升为「四级勋章」,是法国当代舞蹈的一面旗帜。
创作于1981年的《也许贝克特》是玛姬·玛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作品灵感源自荒诞派戏剧大师塞缪尔·贝克特的作品,突破了舞蹈与戏剧的传统界限,以极具戏剧性、却又反戏剧的动作编排带来全新的舞台表达,充满荒诞与戏剧性。自首演以来, 《也许贝克特》屡屡登上全球顶尖媒体的报道榜单,深获业内和观众的高度评价NG28南宫,成为世界各地舞蹈爱好者必看之作NG28南宫,跨越时代与文化的界限,历经40多年,至今仍被视为舞蹈史上的不朽经典NG28南宫,持续影响着全球舞蹈创作和表演。
在《也许贝克特》中,玛姬·玛汉用舞蹈再现了戏剧大师贝克特的荒谬感和反思,将其化作舞台上的动态图像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展现了漂泊不定的人类生存状态。
舞台上的10位舞者是贝克特笔下人物的集合体,全身涂白,身着不合身的睡衣,步调一致地拖沓前行,动作精准。他们或随着哨声、鼓击节奏的进行曲踏出行军般的步伐,形如机械;或充满爱恨,他们分享生日蛋糕,拥抱亲吻;又或者饱受争斗、谩骂,宛如风雪摧残的流浪者。
那些舞台上的等待与“几近静止”的状态来自于许多生活中不被注意的地方,营造出一种空虚、巨大的虚无,以及一个充满犹豫的寂静空间。而在这个空间中,舞者们用身体讲述那些细微却深刻的故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仿佛在诉说着人类生存于世的奥秘,让观众在舞动的肢体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与矛盾。
虽然这些舞者身体的“讲述”并没有连贯的叙事逻辑,但舞作中不断涌现的肢体动作却构成了一个尚未完全进化成人的生命逐渐成长为完整人类的过渡和认知过程。它展现了这些生命如何慢慢从一团毫无生气NG28南宫、令人怀疑的黏土、石膏和碎屑中挣脱出来,试图塑造出一种全新的、令人惊叹的形态和结构。《也许贝克特》就像一面镜子,舞台上的角色,为观者反照出真实的“自己”,映照着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些许美丽与伟大。
玛姬·玛汉说,生命是百无聊赖的,是人的存在带来了生存与意义的光彩。看完演出的观众很多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后感。不少人表示,看完这场舞蹈,感觉跟着演员们一起过完了一生。或许这也是现代舞的意义,时而错乱时而荒诞,你能从一些细节的停驻里,发现自己。